当前位置: 中国母婴健康网 > 宝宝 > 生长发育 > 正文

瑞尔齿科解析暑期儿童正畸全攻略

http://www.cn280.com 时间:2012-09-07 15:23来源:千龙网





    对于不同的牙齿畸状况,有不同的最佳矫治时机。一般来说对于存在较重的颌骨不调问题,比如下颌前突或后缩、下颌偏斜的儿童,矫治时间宜提前一些,可以说越早越好,只要儿童可以配合,正畸治疗就可以进行了,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纠正儿童错误的颌骨发育方向促进颌骨的正常发育,防止出现更严重的颌骨骨性畸形。针对这一类型的正畸矫治器的选择,也多用一些活动矫治器及功能性矫治器等可以自由摘戴的矫治器。而对于仅仅存在牙齿方面的问题的儿童,矫治时间可以略晚一些,在进入恒牙期也就是大概在12岁左右矫治最好。在11-13岁期间是人的第三快速生长期,在这期间儿童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大小比例和相互关系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这一阶段进行矫治将能缩短疗程,同时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个别年龄较大却又同时存在严重的颌骨不调畸形的儿童,宜在18岁以后进行正颌-正畸联合治疗。那么究竟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种情况呢,带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是最可靠的方法。

    二错合畸形的成因及预防

    错合畸形形成的因素和机制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和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错合畸形的原因分为:种族演化及遗传因素、发育障碍、功能因素、

    种族演化及遗传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各个器官都在发生着功能演变,而这其中咀嚼器官的退化、减少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即肌肉居先,颌骨次之,牙齿再次之,因而颌骨容纳不下所有的牙齿,导致牙量、骨量不调,出现牙齿拥挤畸形。人的发育的各个方面均与自己双亲的遗传有关,牙列的发育也不例外。父亲或母亲的牙列特征往往会在自己子女身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发育障碍:妊娠期内的母体的疾病、营养不良、胎儿在子宫内承受异常的压力、孕期或分娩时的损伤均可能引起胎儿的牙列及颌面畸形,如唇裂、腭裂、下颌前突、下颌后缩等;个体后天的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导致牙列及颌面畸形,如水痘、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等等;牙列发育期还会出现诸如多生牙、先天缺牙、舌形态异常、唇系带异常等;在乳牙恒牙替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障碍,如乳牙早失、乳牙滞留、恒牙早失、恒牙早萌等等,是形成错合畸形的常见的局部原因;功能因素:儿童的任何器官都需要正确合理的使用,咀嚼器官亦不例外。儿童的吸吮功能异常、咀嚼功能异常、呼吸功能异常、吞咽功能异常等等均会造成牙列及颌面畸形;不良习惯:儿童中常见的吮指习惯、舌习惯、咬唇习惯、咬物习惯等均有可能造成牙列及颌面畸形。

    对于已知的各种病因我们要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怀孕期间孕妇应保持健康的身体、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戒除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避免病毒感染,孕期及分娩时避免损伤;个体生长发育中注意维护全身健康;乳牙萌出后家长应密切注视孩子的牙列发育,如果发现乳牙过早缺失或者滞留不换牙等均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听从医生的相关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母亲应以正确姿势哺乳。儿童应避免高度精制、柔软粘滞的食物,多吃水果等稍硬食物,以锻炼幼儿咬硬一些的食物,促进颌骨发育。及时治疗儿童呼吸道任何疾病,避免呼吸功能异常;对于孩子的各种口腔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需要说明的是儿童在2岁或3岁前吮指习惯尚不属口腔不良习惯,这种习惯通常在4-6岁以后逐渐减少而自行消失,如果在这之后继续存在则属于不良习惯,应纠正。

    儿童正畸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瑞尔齿科认为,儿童正畸治疗中主要应该注意拔牙、疗程和保持。在目前的正畸临床中有大概1/3 的患者是需要拔牙矫治的,那么为什么需要拔牙呢?前面提到的错合畸形的病因,由于人类进化的不平衡,往往存在牙量大于骨量的问题,那么拔牙就能减少牙量从而调整与骨量的平衡,另外对于龅牙需要内收过突前牙改善面型的患者,拔牙一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正畸临床中通常并不是拔除过于突出的“虎牙”而是拔除“虎牙”后面的前磨牙,同时对于智齿生长异常的儿童,有时还需要拔除智齿。拔牙所出现的间隙会在治疗过程中完全关闭,矫治结束后不会遗留空隙,更不需要镶牙;不同的畸形程度不同的年龄也就有不同的疗程,一般来说畸形越轻疗程越短,需要拔牙矫治的疗程可能会稍长一些,一般在两年左右;矫治结束后拆除了矫治器以后,医生还会制作保持器嘱咐儿童佩戴保持器,目前,临床中活动保持器应用较多,固定式保持器应用相对较少。任何畸形矫正结束后都可能存在复发的趋势,保持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复发,保持器需要佩戴的频率、时间等等依据不同的畸形会有不同,医生会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儿童需要严格遵守。

    如果您发现孩子出现牙齿不齐的现象,瑞尔温馨提示您,找专业的正畸医生为孩子详细作一个检查及评估,及早正畸治疗,以免因牙齿不齐给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留下些许遗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母婴健康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