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母婴健康网 > 宝宝 > 儿童心理 > 正文

悲伤被意识并得到宣泄心理阴影儿童曾经的隐形伤痛者

http://www.cn280.com 时间:2012-10-17 14:43来源:环球时报



    直面丧亲,宣泄儿童隐形伤痛

    几十年前,葬礼上几乎不见孩子的身影。当时的想法是,应该让孩子们回避失去亲友的痛苦。这些年来,随着美国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生命中必须触及死亡话题的时段更是被推后了。

    不过最近,一种相反的观点逐渐形成:在家庭失去亲人时,孩子们应当参与进来,至少获得和大人一样的知情权。如果孩子们的悲伤能被意识到并得到宣泄,是利大于弊的。

    儿童,曾经的隐形伤痛者

    2002年时,全美共有204所公益机构提供儿童心理伤痛复元咨询,如今此类机构已超过300所。此外,据波特兰道格儿童及家庭伤痛复元中心的执行总监唐娜•舒尔曼估计,美国还有至少150多个点对点项目提供类似服务。临终关怀服务也进一步得到扩展,提供在病人死亡后对其亲属进行丧亲服务,孩子们也被考虑进来,有专为其开设的悲伤营。

    “25年前,儿童们还是‘隐形伤痛者’,”法恩塞德的执行总监维姬•奥特说,“曾经有观点认为,无需外界帮助,人们能自动从悲痛中复元。现在,情况变得很不一样。”这个位于辛辛那提的组织去年对1300名儿童及成人进行了丧亲安抚。

    在妻子詹尼弗2010年与白血病作斗争时,临终关怀人员们鼓励大卫•奥斯特将真相告诉孩子。于是,从妻子死前两个月起,现年40岁的黎巴嫩古董商奥斯特开始为5岁的儿子阅读《生命:用美好的语言向孩子解释死亡》一书。在儿子面前,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眼泪。他还带儿子参加了位于兰开斯特的“临终关怀安抚”援助团。

    奥斯特说,若不是临终关怀人员的鼓励,他不可能想到事先为孩子做铺垫,让他对母亲的死有了情感上的缓冲。但他一直觉得,避免对孩子谈及亲人之死并不可取,因为“漫长的欺骗终将对孩子造成伤害”。出殡这天,奥斯特坐在妻子的墓旁,儿子对他说,“爸爸,妈妈今后不会再痛苦了。对吗?”那一瞬间,奥斯特知道儿子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

    不少专家表示,为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直面失去生命中重要之人的痛苦,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从大人的闪烁其辞中孩子会敏感地捕捉到一种“禁忌”,丧亲疗愈咨询员帕蒂说,“结果孩子变得不安,有了心理阴影。”

    在一个世纪前,疾病、死亡和悲伤时常发生在家里,当时的孩子们从痛苦和恐惧中渐渐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部分,“失去和生命转化中心”的心理学家阿兰•沃尔弗特说。而如今,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回避哀思”,因为许多四五十岁人的父母依然健在。“长寿导致一种趋势,成年人会过度保护孩子,尽可能将他们隔离在丧亲之痛之外。”在接受采访的电邮中沃尔弗特写道,“确实,死亡对一些美国家庭来说是个火星概念。曾经有人对我说,我才不要死。”

    安抚营助孩子接受丧亲之痛

    然而越来越多公益性质善终服务组织的出现,为孩子们提供了可以谈及死去亲友的场所,帮助他们渐渐学会接受悲伤。正如心理学家J.威廉所说,“这类服务对于孩子们的价值在于,当他们走出疗愈中心时,不再会被看成‘怪人’。”

    过去4年中,“孩子的新希望”悲伤复元中心的志愿者杰瑞聆听了许多7到12岁的孩子说起他们失去的父母或手足。他说,在复元中心,这些孩子们建立了关于亲人的“记忆之盒”,并最终走出了“感情崩溃”的危机。

    史密斯曾是一名金融业猎头,如今已退休。在他9岁时,父亲因心脏病去世。之后的近20年里,史密斯没有为此落泪。如今,他不禁感叹,“如果当时就有这样的援助中心,我的生活将会不同。”因为无法面对失去父亲的事实,史密斯几乎不能成为人父。他说,“长久以来,我无法对任何人敞开心扉。”幸运的是,他最终有了3个孩子,“我原本该有机会在9岁时就彻底面对伤痛,然后痊愈。而不是等到28岁结婚时才得到救赎。”

    善终关怀中心是获得心理援助的另一个好去处,为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2010年,美国有160万病人受到善终关怀。过去,关于死亡,孩子们的需要没有被提及,美国善终服务和安抚医疗组织的主席唐纳德•舒马赫说,“但今天,它们成为了关怀计划中明确的一部分。”

    更大的进步在于,如今许多殡葬人员会直言不讳地问家长,孩子们是否会出席葬礼。有些墓园已经建立了儿童休息室,显示出他们鼓励家长带孩子们一同前往的意愿。他们还告知家长,如果孩子们在葬礼上大声哭泣是非常正常的,父母们不必为此感到失礼。美国葬礼联合会主席鲍勃•罗松提醒那些不情愿带上孩子的人:“如果你剥夺了孩子们参加葬礼的权利,你将没有机会重新来过。”

    坏消息要如何说出口

    和性话题不同,关于死亡的话题至今尚未载入育儿指南。全美伤痛儿童联盟的首席运营总监安迪•麦克内尔说,“我们没有给孩子们诚实的信息,”部分是出于家长迫切的护犊之心。但事实上,就算对一个学前班的孩子封锁爷爷的死讯,或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隐瞒其母自杀身亡的噩耗,他们知道的通常要比家长以为的多。麦克内尔经常问父母们,“如果他们已经知道了真相,你宁愿他们和你们一起分担还是独自承受?”

    悲伤辅导员阿兰•沃尔夫特喜欢说,“一个人只要成熟到能够感受爱,那么他就足以承受悲伤。”

    尽管如此,让悲伤的父母对孩子解释亲人的死亡确实很难。专家们给出了一些建议:

    直言不讳地告知真相,避免使用易造成混淆的委婉语,比如“奶奶离开了”或“妈妈睡着了”,这样做可能令孩子今后对睡觉感到恐惧。

    理性地解释死亡,如告诉孩子:“当一个人死去时,意味着他或她的身体停止了工作。心跳停止,身体不动,不用吃也不再呼吸。”

    如果孩子问,“你是否也会死?”告诉他们,“任何人都难免一死。但是,我现在很健康,希望尽可能活得长久。”

    如果亲人是自杀或被害,直接的谈话会难上加难,但这仍是必须的。麦克内尔经常问家长:“你们能保证孩子永远不会发现真相?”他从没听见过肯定的回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母婴健康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