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母婴健康网 > 宝宝 > 安全知识 > 正文

“暑期安全”,不能一堂安全与生命教育课就了(图)

http://www.cn280.com 时间:2012-06-19 14:06来源:搜狐



安全教育不能只走过场,需要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实操情景中。 东方IC供图

安全教育不能只走过场,需要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实操情景中。 东方IC供图

    暑假,对于学子而言,这既是暂别书山题海后一份久违的娱乐、闲暇时光,同时又是安全隐患多多、校园监管缺位的“真空”阶段,很多“乐极生悲”的惨剧,往往就是在这个被学生们大呼“解放”的时段中发生的。近期,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学生溺亡、暴力、抢劫、交通事故、郊游意外等恶性事件再次触目惊心地敲响着校园安全问题的警钟,让人们倍感唏嘘之时,又不得不重新拷问、审视“暑期安全”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为何各方机构对“暑期安全”问题千叮咛、万嘱咐,但暑假却仍屡屡成为事故频繁的“黑色七月”?甚至连校方都感到疑惑,每逢大假前夕,学校必会准备关于安全知识、事故防范等方面的讲座,为何却仍难遏止此起彼伏的假期悲剧?我们的安全教育是否不足以防御隐患重重的校外环境?一次次生命的代价只能换回一次又一次“马后炮”的反思,而学生的校外安全、暑期安全问题却始终难觅妥善解决之道,难道,这真的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吗?

    反思校外安全问题,同时也是对当前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质量的一次深度反思。我们能否在宣讲式、理论式的“安全讲座”之外,拓宽“安全教育”的思路,把更多实践、体验、操作的成分纳入?而在生活、经济条件日益优越的当下,校外安全教育是否又会迎来新的机遇或挑战?什么样的安全教育才能确保学生假期无虞?

    学校

    “有理论无实际”成深圳安全教育硬伤?

    据了解,目前全国约有2.6亿名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普遍缺乏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社会知识、野外生存、医学常识和社会防范意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达40多名,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个中原因与学校及其家长的安全意识十分淡薄,青少年缺乏自救、自我防范教育密切相关。

    南都记者了解到,当今中国校园里的“安全教育”,也大多被一种“有理论无实操”的宣教氛围笼罩着,放假前,“安全讲座”几乎成为了许多学校例行公事的动作,其流行的“讲课”模式是邀请临近小区的派出所警员负责主讲,将各种防灾防难经验叙说一番。然而,“散学典礼”上的学生个个离心似箭,“安全讲座”上教条式的长篇大论,学子们大多只能回应一个心不在焉、昏昏欲睡的表情。当然,学子们对“安全讲座”毫不感冒的原因,更因为这些“讲座”往往只是“注意安全”、“遇事报告”、“远离危险”之类的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可言。

    而平时的“安全教育”,大多仅仅是一周一堂的“班会课”,或者间歇性举办的“安全知识宣讲大赛”,而当前的德育课本、学生守则中,也有不少和“安全”相关的条目,可在不少学生、老师看来,这仅仅是“走走过场”,只是在考察死记硬背、即兴演讲的能力,它们更像是一种“临时抱佛脚”,一旦真正面临事故或危急情况,恐怕还是束手无策。

    当前,我们的“安全教育”和近邻日本的段位相比实在太过逊色。2011年,日本小学生面对地震灾害时候的镇定、有序,对防灾、安全知识的熟知和精通,曾令世人刮目相看,这也侧面折射出当地“安全教育”的发达性他们早已将安全、逃生、求救的标准动作划入到了日常的教学中,安全技能、应急操作手则等更是早已常识化、生活化,成为当地学子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

    一边是长篇累牍的知识宣讲,一边是实操演练+生活积累,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种差异,在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看来,体现了“重知”和“重行”两种对立教育思路的区别:“在中国,很多学校的所谓"安全教育",实质是一种纯粹的知识理论型教育,是一种机械的传授,他们不断强调教条式的"一、二、三、四",背诵默写几条生硬的安全守则,事实上,这很难强化学生的印象和记忆,以至于他们对"安全"的感知仍然十分模糊。”

    难道,一次次触目惊心的悲剧和事故,并不能引起什么新的反思,只是令师生们又重温一遍那些老掉牙的安全教育条目、教材而已?即使把一本安全守则的条目倒背如流,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和灾难仍然毫无抵御之力,这样的“安全教育”,和虚设有什么区别?

    培训机构

    举办“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相关夏令营,填补校园“安全教育”缺口

    或许,由于中小学校园本身的体制、机制约束,无法充分放开“安全教育”上的步伐和尺度,那么在资力、管理上相对自如的课外培训机构中,在“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上是否会有更宽阔的空间?

    深圳“军歌嘹亮”小兵突击训练总策划彭仁江告诉南都记者,当前校园“安全教育”的刻板单调,是体制、应试机制等大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从培训机构的层面来讲,由于市场、商业利益的驱使,与“生存”、“挑战”、“户外”等主题相关的夏令营和实操课程,却可以成为一种“安全教育”的延伸,以补足校园安全教育的缺失。

    南都记者了解到,深圳市面上多家机构推出了与“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相关的夏令营活动 如深圳新世界教育中心的“野外求生夏令营”、“军歌嘹亮”小兵突击训练营等等,它们通过各种户外训练、情景模拟、团队合作、体能训练、科学普及等手段,锻炼孩子在极端、危机、事故状态下的谋生能力 这种高强度的“安全教育”,理论与实操结合,效果不言而喻。

    另一些课外培训机构为学生配置的“学习管理师”团队,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假期“无人监管”的缺陷。正如新东方科技园校区学管JEN N Y所说:“培训机构配备了专业的学习管理师,相当于孩子在机构的临时"保姆",在安全、健康、环境等方面给予提醒、监督和照顾,同时,暑假期间,校区也会粘贴各类安全标语,这也相当于一次"视觉教育"。”

    家庭

    从“情感”入手,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

    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可能全盘托付给学校和培训机构,假期中,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家庭,那么,从家庭的层面,又应当怎样参与“安全教育”当中?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太过优越,"安全"对于他们来讲太过唾手可得了,所以他们往往不懂得珍惜"安全",不知道"安全"是要用心经营,是要付出代价的。”彭仁江道出一个常被忽略的实情各类安全隐患的背后,往往是安全意识淡漠的结果。

    那么,家庭可以为修复“安全意识”做些什么工作?在李庆明看来,家庭教育中,能否另辟蹊径,以“情感教育”代入,用“动之以情”的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可以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因为,很多学生之所以造成安全事故,或对各种安全隐患漠然视之,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心理作祟,"安全教育"若要执行到位,就应该矫正这种心理,让孩子们逐步重建长期缺失的"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些事故、悲剧、影视作品、歌曲等来渲染安全事故的伤感性,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各类恶性事故中的惨烈镜头和印象,就会对他们个人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这种"动情"的教育,比"说理"的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只要具备了"安全意识",学生们就能自觉地使用"安全知识"来防范于未然。”李庆明认为,安全教育应当仪式化、情感化,让学生把个人安全和他人安全摆到一个神圣、高端的位置,他们就能产生维护个人、集体安全的强烈愿望。

    或许,“安全教育”在家庭、校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渗透,以及“安全意识”在学子心目中的真正建立,均是任重道远的繁复工程。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真心期望的是,各种见诸报端的儿童溺亡、凶杀、车祸、野外遇险消息能迅速锐减,使学子的假期世界、校外世界成为一片没有安全隐患的乐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母婴健康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